第634章亚太影视集团!!!
中秋佳节前夕,香江著名投资集团“刘氏海外投资”的掌舵人刘述栋先生展现出一贯的慷慨作风。
他不仅为全体员工安排了为期三天的带薪假期,更精心准备了丰厚的节日福利——每位员工都收到了沉甸甸的现金红包,以及包装精美的中秋礼盒。
这份暖心的节日馈赠,充分体现了这位商界领袖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马忠要回燕京,他的老同事包叔又一次开车前来送他过关。
从香江开车入关,经过宝县湾大桥时,迎面便可见巍峨雄壮的华润“春笋”。
每次路过这里,包叔都会紧锁眉头地说:“路冲煞,少财败运有灾祸。”
此时,马忠都会半开玩笑地回应他:“那是你们香江人的角度。”
“后生仔,就系后生仔!”
这是包叔的口头禅。
包叔,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江人,出生于50年代初,年轻时赶上了香江的大时代。
历经近五十年,包叔波澜起伏的一生写满了关于香江的传奇故事:
豪门争斗、庙街、古惑仔、香大高材生、“今夜不设防”、中环金融高富帅、移民潮、破产。
当然,还有狮子山精神与皇后大道东的叛逆……
马忠与包叔相识已七八年有余。
那年,马忠第一次来香江,在铜锣湾扫货时,发现手里的港币不够,便急于换钱。
突然,一个身形细长、两鬓白发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此人正是包叔。
初见包叔,他已年近四旬,神态略显憔悴,但依然保持着香江男人固有的整洁、礼貌与讲究。
马忠上前用国语询问包叔钱币档口。
与不少香江人一样,包叔不会国语但能听得懂。
热心的包叔亲自带马忠去了一家实惠的兑换店。
为了感谢他,马忠随手拿了一盒刚买的甜点送他以表谢意。
包叔以尿病不宜吃甜食为由婉拒了,但他们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
包叔平日说粤语,能操一口非常纯正的英式英语。
马忠那会儿还不会说粤语,但基本都能听得懂。
就这样,马忠说国语,他说粤语,偶尔说点英文,他与包叔这么多年来相谈甚欢。
包叔本出身也不凡,他生于船运世家,不是那个包船王家,但也有点宗族关系。
据他描述,其祖上在香江开埠时便开始经营船运生意。
此后百年代代承袭祖业,到其父亲这辈,包氏商船已遍布从香江到倭国、婆罗洲、y国、美利坚国的航线及码头,家世显赫一时。
包叔出生这年,李家成依靠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李照基刚开始做黄金及外汇交易,尚未崭露头角。
“船王”包宇才刚到香江一年,与人从事物资贩卖生意,尚未涉足船运。
用包叔的话来说就是,他父亲四海时,还没包宇刚什么事呢。
那包叔为什么能与马忠这小年轻成为忘年交
这其中与马忠是燕京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原来包叔的母亲,王氏,就是出来自于“北平”,她出自大户人家,“毓秀名门,端庄雅致,温良聪慧”。
马忠初见包叔母亲时,这位老人家已过六旬,但依然精神饱满、雅惠持重,不愧为“大家闺秀”。
当年战争爆发,北方沦陷,王氏家遇不测,双亲离世,十几岁的她跟着哥哥带上家里所有的盘缠,从北平一路颠簸逃到香江。
刚入香江时,一路奔波且感染风寒的哥哥便去世了。
此时,已是身无分文的包叔母亲,遵照她父亲的信函以及嘱托,找到了包氏家族并请求予以收留。
包叔的父亲收留了王氏,并根据《大清律例》将王氏纳为二房太太。
当年,港府为了更好地治理香港,一直沿用了《大清律例》,直到1972年才彻底废止。
根据这部法律,香江男人可娶妻纳妾,可有多位合法妻子。
不幸的是,包叔尚未入学,其父亲便离世。
父亲刚走,包氏家族便上演“豪门争斗”,包叔叔伯与包氏遗孀们争权夺财。
最终,无依无靠的王氏被扫地出门,包家只留给王氏一间小屋——位于港岛皇后大道西段,今招商局大厦后面——供其下包氏子孙居住。
离开豪门深似海,从此,王氏带着四个孩子成了真正的“港漂”。
那年包叔7岁,
不过,包叔母亲勤快能干,凭借拿手的倭国料理、鲁菜以及缝缝补补的手艺,她很快在庙街学会了如何营生。
庙街,位于九龙油麻地,因后天庙而得名,是最具香江特色的夜市街道,被称为香江的平民夜总会。
但是,当年这里长期混乱不堪、鱼龙混杂,像什么流民、d鬼、p客、j女、古惑仔、非法移民、摆摊小贩大量聚集于此。
这里有香江著名的“一楼一凤”,像什么“凤姐”、“北姑”、“婆罗妹”、“佛国妹”、“湾島妹”,在密密麻麻的老式广告牌下“企街”拉客。
这么多年,人们看到的香江警匪影片便常取景于此。
去年有部“亚太影视公司”拍摄的电影《金鸡》就很好地给展现了“一楼一凤”、唐楼文化以及香江底层混乱的市井生活。
剧中,吴军如饰演的“老鸡”阿金在庙街银行柜员机前,遭遇曾至伟饰演的阿邦持刀抢劫……
在电影中,庙街俨然是一种独特的香江城市文化。
“亚太影视公司”是“刘氏海外投资”旗下控股的大型影视集团,市值26亿港币,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影视集团。
该公司旗下汇集了像刘锝华、周运发、周行驰、程龙、梁朝伟、金正武、林清侠、吴军如、任大华吴蒙大、吴镇宇、欧阳震华、张果荣、梁佳辉、郭福城、许冠文、万梓良、古添乐……等几十位大明星。
《金鸡》是“亚太影视”为了力捧新人吴军如而创作拍摄的影视作品,没想到该片一上映就一炮而红。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45岁的“老鸡”阿金(吴军如饰)在银行柜员机查询账户的余额时遭到内地来港的阿邦(曾直伟饰)持刀抢劫。
阿金非常配合的交出银行卡,但里面只剩下可怜的98.2港元。
不过她告诉阿邦如果他还有1.8港元存到这个账户上,才能取出这卡里面的钱。
而阿邦根本没有银行户口,他的抢劫也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个辛酸的雨夜,同样落寞的阿金与阿邦促膝而谈,阿金向阿邦讲述了自己20年多年以来的辛酸苦辣,也透出了香江20多年的历史与变迁。
70年代,阿金作鱼蛋妹的月收入可达7000多港元,而银行职员月薪不过1680港元而已。
80年代初,她在大富豪夜总会作小姐,却傻傻的怀了身孕;
经济腾飞的时候,她的生意也非常好,如今经济滑坡了,作为香江市民一份子,她也要义不容辞的与大家共渡难关……
当故事结束的时候,阿邦望着阿金,忽然觉得很温暖,他把银行卡还给阿金,两人互道珍重、握手告别。
新的一天,当阿金再次把银行卡插入提款机中,却发现这张只剩98港元的卡中突然有了90万港元,原来是当初借她钱的“情人”终于连本带利的还钱与她,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理想和希望……
但现实中,庙街却是最底层人的生存方式,甚至是唯一的苟且的生存方式。
这里,最体面的工作或许是摆地摊。
当年包叔的母亲就是在庙街以摆地摊营生。
直到二十年前,港y政府才正式承认庙街的摊贩经营,并划定了“小贩认可区”,规划了600多个摊位。
从此,庙街摊贩合法化,并成为香江独具特色的市井文化。
福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