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果山”!!!
李则凯在刘家庄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逗留了一个多月。
眼下正值处暑。
在刘家庄地区各大山头的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就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果香。
人们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整个地区都沉浸在收获的欢愉之中。
刘家庄地区的水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元明时期,早在数百年前就有文献记载当地居民开始栽培果树。
然而,真正让这片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还要归功于近几十年的规模化发展。
这片沃土之所以能孕育出品质上乘的水果,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昼夜温差、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以及充足的水源,共同构成了果木生长的理想环境。
历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森林茂密,高大的乔木与各种果树遮天蔽日。
在以采摘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原始社会,丰美的野果使古人类免受饥饿困扰。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这是继周口店龙骨山的燕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后,燕京地区又一人类文明发祥地,而生活在那里的古人类被称作东胡林人。
站在东胡林人遗址博物馆的黄土台地上,李则凯不禁赞叹东胡林人的生存智慧。
清水河流经黄土台地时,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地带。
台地北面的山峦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冬季凛冽的北风;
南面的清水河是理想的生活水源,而台地高出清水河30米,又可以避免洪水带来的灾难。
更重要的是,土壤肥沃的黄土台地植物资源丰富,触手可及的野果为东胡林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定河流域的野果养育了京西古人类。
望着眼前绵延不绝的“果山”,李则凯不禁驻足凝望,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芒。
他深吸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由衷赞叹道:“这真是一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啊!难怪你们刘氏家族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数百年而不衰!”
刘本成闻言,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轻轻抚摸着身旁一棵苍劲的老梨树,缓缓说道:“我们刘氏家族确实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数百年,但这兴旺的根基,可不仅仅是因为这漫山遍野的瓜果啊。”
“我刚出生那会儿,眼前这满山的果园还只是光秃秃的荒丘呢!”
于是,刘本成将刘家庄地区的水果种植业发展史告诉了李则凯。
历史上,京西地区的山林果木屡遭大难。
元朝定都燕京后,为了修建大都城,大量砍伐京西山林,木质坚硬的梨树、核桃树等果树更是在劫难逃。
到了明清时期,又大规模重修燕京城以及皇陵、园的修建,继续使包括各种果树在内的京西山林遭到乱砍滥伐。
六十年代初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刘家庄人才开始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并且涌现出一批名优果品。
譬如,名满京城的南山的樱桃、刘家庄大西瓜、东山的京白梨、龙泉雾的香白杏、陇驾庄的盖柿、太子墓的苹果、灵水的核桃、火村的红杏、潭柘寺的红果、田庄的香椿……等等,有的还成了皇家贡果。
以盛产京白梨闻名遐迩的东山村,坐落于刘家庄、sj山、hd三区交界处,三面环山。
在行政区划上,东山村隶属于刘家庄开发区军庄镇。
军庄镇这里就有五千余亩京白梨种植园,主要集中在东山和孟吴周边几个村子。
刘家庄下属的东山村就是“京白梨”真正的发源地。
刘本成告诉李则凯,京西著名的八景中——“东山积雪”,指的就是东山村京白梨开的时候。
因为谷雨时节,漫山遍野梨盛开,犹如飘落的白雪。
每年,“京西文旅集团”联合刘家庄文旅局就在东山村举办一场梨节。
东山村有一种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民间艺术形式,便是以梨命名的“梨鼓”。
这支60多人的梨鼓队经常排练,并多次参加重要演出。
每年的“梨节”开幕式上,这支梨鼓表演队都是第一个出场。
《西游记》里有一座果山,燕京也有一座。
燕京的“果山”就在刘家庄,是梨,果是京白梨。
正宗的刘家庄京白梨是秋子梨系列中的优良品种,也是燕京地区唯一冠以“京”字的特色果品。
这种蔷薇科植物的果实形状扁圆,色泽光润,汁多酸甜,含量高,果肉中含有大量葡萄、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成分丰富。
京白梨立春开,处暑摘果。
每年初秋时节,东山贡梨园及附近的京白梨采摘园便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这所谓贡梨园,就是专门为皇宫生产贡品的梨园。
据《宛平杂谈》记载:京西白梨自清代同治年间即为宫廷贡品,慈禧临朝后,更是朝中必备。
还有一种说法,自明代起,京白梨就是皇家贡品,清代乾隆年间始建御梨园,从而使京白梨闻名天下。
那么,京白梨是怎样成为皇家贡品的呢
相传,乾隆年间,和珅在香山偶遇一个卖梨人,他卖的梨酸甜可口,肉嫰无渣。
于是,和珅将一筐梨悉数买下,献给皇上。
乾隆吃了以后赞不绝口,重赏了和珅,并下令寻找那个卖梨人。
几经周折,终于在东山村找到。
于是,乾隆将东山白梨封为贡品,修建了御梨园,并让那个卖梨人看守梨园。
现今,在东山村的御梨园里还有几十棵树龄在三四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其中五棵是皇帝或皇太后亲自赐名的梨树。
乾隆赐名的那棵叫“老君树”,是最早受到皇封的。
此后,嘉庆皇帝封“效君树”、道光皇帝封“俭君树”、咸丰皇帝封“忠君树”、慈禧太后封“寿君树”。
当年,所有御封梨树结出的果实,必须全部送进皇宫。
至于“京白梨”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当代之事。
建国初,东山白梨参加燕京梨品评比,以其近乎完美的品质在各种梨果中夺冠,荣获最优产品。
于是,白梨前面有了一个“京”字,被正式命名为京白梨。
等十周年大庆时,京白梨又被选送上了国宴餐桌。
在一个京白梨采摘园里,该园的负责人告诉李则凯一行;
大约四百多年前,在东山青龙沟的低洼积水处长着一棵野生梨树。
这颗野生树上的果子酸甜可口,味道鲜美。
从此,人们就管它叫做“东山白梨”。
后来,这颗白梨树的种子落地生根,又长出新的梨树,渐渐有了梨树群落,这就是东山贡梨树的由来。
现在,东山、孟吴一带树龄在两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大约有四百余株。
燕京的处暑时节最是炎热。
采摘园在村子东面的山坡上,熹微的阳光从山那边照过来,洒在寂静的山野上。
李则凯与刘本成满头大汗沿着一条洁净的水泥路往山上走,路边有拉拉秧、益母草、黄蒿,各种灌木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牵牛。
那些红、粉、白、蓝、紫色的朵,在半枯的灌木和野草间显得格外明艳。
它们的藤蔓爬到哪里,就在哪里开。
而那些承载着牵牛的榆树棵子、柳树棵子、枣树棵子、山桃、山杏和荆条,是村民们编筐的上好材料。
每逢京白梨成熟季节,村民们都要编大量背篓、挎筐和篮子,用来盛放京白梨。
收成好的年份,东山村可产京白梨30多万公斤,若按每筐装梨50公斤计算,需要编筐6000多个。
所以,村民几乎人人都是编筐高手。
说起这个编框来,几乎是老一辈的刘家庄人都会的传统手艺。
在三十年前,勤劳的刘家庄人还靠着编框形成了一个产业。
在那个困难年代,刘之野正是靠着刘家庄人编制的一个个框子才将那庞大的海产品分销到各处,换来了第一桶金。
福书网